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传统医药:融入现代才能“活起来”
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所占比重
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项目分类
本报记者 丁洋
编者按:2005年至今,文化部已建立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如何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引领更多传承人守护住传统医药的文化根基,并让传统医药项目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报今起连续刊发系列文章。
说起传统医药,有着至少5000年历史的针灸最具代表性。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让中医人为之振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级传统医药项目共收录130项,代表传承人74个。在1525项国家级项目中,中医药占8.5%,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中医药仅占3.7%。无论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项目中传统医药都属少数。
传统医药的保护工作规模不足,也与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那么,传统医药到底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
文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传统医药与现代市场的对接,这些传统医药项目才能“活起来”,使中医文化底蕴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人们能广泛参与并推广出去,才能将中医药的传承与保护落到实处,进而构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传承队伍老龄化 传统技艺难延续
拂晓一过,太原城就热闹起来,记者走进老字号清和元,这里以山西名吃“头脑”闻名,原明末清初医家傅山发明。傅山为使老母得到必要的营养,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论述,选用山药、莲藕、黄芪、羊肉等开了“八珍汤”方子来调养身体,并亲自熬制,后期改名为“头脑”。
店老板刘勇说,经常食用“头脑”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头脑”的制作选料讲究、工艺程序复杂、方法技巧要求十分严格,在太原地区已传承了370多年。
眼前红火的百年老字号曾一度停业,险些面临传统技艺失传的困境。数十年前,太原开展城市拆迁建设,一时寻不到合适店面的清和元只得关门停业,技艺师傅们都回家了。“清和元一停业就是5年。从小我就喜欢和大人们一起赶‘头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道独门养生技艺就此无人问津。”作为“头脑”传承人,刘勇开始重新找店面、办手续,终于将部分老师傅聚在一起,清和元重新开张营业,消失5年之久的“头脑”得以传承。
刘勇坦言,“头脑”在现阶段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困境。“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都已年逾古稀,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已成为难以回避的现实,如果传承人出现断层,传统医药的传承势必受到影响。据调查,目前中医药类74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70.0岁,7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47.3%,其中4位传承人已达90岁高龄,已有4位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离世。
改革发展方向 传统与现代化并行
北京市前门大江胡同内一处宅子里,老字号广誉远古朴的大门和院落仍保存着古式建筑风格,“百年前,这里是广誉远的一处分号,如今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广誉远掌舵人、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说。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有着473年历史的广誉远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历经了广盛号药店、广升聚、广升蔚、广升誉、广升远等十几个商号药厂更迭。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广誉远两大“镇店之宝”龟龄集和定坤丹的产量开始大幅度下滑,企业面临再次重组的困局。郭家学决心通过入股,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
2003年,经晋中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代化医药企业西安东盛集团投资控股广誉远,结合现代管理运营理念,将广誉远传统老店,发展成为集中成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制药企业——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时任东盛集团董事长的郭家学接手后,对广誉远所有产品进行外包装设计和产品形象的改造,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龟龄集”和“定坤丹”进行药品准入注册,并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广誉远的明星产品只有走向世界,服务世界各国人民,这些中医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郭家学说。
2013年,广誉远启动了精品中药“百家千店”工程,建立起以龟龄集、定坤丹等为主的精品中药营销体系,通过广誉远国药堂和国医馆的平台,致力于精品中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未来5年,我们还将在山西省太谷县医药工业园内,开建包括精品中药生产基地、保健酒生产基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药文化传承基地的广誉远中药港,带动并强化养生保健的传统中医理念。” 郭家学说,百年老店“广誉远”在传统与现代化并行中,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辉煌传承路。
这种顺应市场形势,政府与企业加强合作的做法,既能保持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又能推进传统医药的保护工作,提高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从而提高进入各级名录保护项目的含金量。
例如,文化部2014年4月命名建立了2批共计10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就树立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这种对传统医药非遗项目进行合理生产、开发,将有助于增强其自身的创造力,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
几代人坚守 不流失于现代技术冲击中
清代和广誉远并称“四大药店”的同仁堂,同样在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坚守着这份责任。
安宫牛黄丸是历史上降服瘟疫的奇药,其复杂的制作工艺仍能传承至今,令人惊叹。据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生产班组负责人、首席技师张冬梅介绍,安宫牛黄丸由11味中药材构成,都要用上好的药材,其手工制作的基本标准是一料药必须出160丸,正负只许差一丸,药丸还要进行包金箔的传统工艺。从选料到最后包装,这其中一道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和“定坤丹”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柳惠武在制作定坤丹时,要先将28种药材逐个炮制,再由30道大工艺和99道小工艺完成整套工艺流程,17天才能升炼一个工序。多年前,老药师们都要把熟地黄九蒸九晒,如今,他们仍坚持用这些古法炮制,只为完整地保存和传承这些技艺,不让其流失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中。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裴建,除每日门诊,他还有项重要工作——传承当今针灸学术界著名的陆氏针灸流派。作为“陆氏针灸”弟子,裴建决心将这几代人的传承之路走下去。
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八仙桥附近的陆瘦燕针灸诊所的名气无人不知,夏天打“伏针”的人都要通宵排队。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就是从那时起创立了“陆氏针灸”,他们运用自制的毫针,运用失传了的古代补泻手法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文化大革命中,陆瘦燕含冤去世。为不让陆瘦燕的学术思想就此消失,夫人朱汝功毅然担起了陆氏针灸掌门人的重任。陆瘦燕夫妇有7个儿女继承了陆氏针灸,直到孙辈仍在传承,其入室弟子也多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都有所建树。
这些代表性传承人们正是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地传承着中国医药文化精髓。随着这些百年老字号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其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双重功能日益显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医学、工艺、社会及经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