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贵州:加快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 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近年来,贵州省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把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种子种苗繁育、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建设等重要工作,中药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突破500万亩达到511.28万亩,全省中药材总产量155.25万吨,实现产值120.12亿元。全省人工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达到47个,总产量148.69万吨,实现产值115.33亿元。去年,贵州大方天麻、龙里刺梨、罗甸艾纳香等27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其中织金续断、织金头花蓼、道真玄参、道真洛党参、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6个品种获得地理标志认证。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园区发展迅速,园区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在统计的中药材种植园区有23个,共种植中药材48.79万亩,带动农户40.6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8.98万人,中药材初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值5.6亿元。此外,贵州省抓中药材种植品种,将中药材种植与扶贫相结合,结合品种生长适应性和新医药产业原料需求,重点发展山银花与金银花、天麻、太子参、刺梨等18个道地特色中药材大品种,打造规范种植及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万亩连片、规模发展,加快建设医药物流园区、产地市场,促进药材资源就地转化。
大力发展药膳保健产品 在各市州府所在地、重点旅游城市和全省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药膳保健产品。依托遵义金钗石斛产业文化城、独山县中药养生滋补保健中心、丹寨县民族医药文化生态园等基地项目建设,重点推动贵州道地大宗药材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推进以天麻、杜仲、灵芝、茶叶等为主要原料的药食同源保健品开发,推进以天麻、杜仲、灵芝、太子参、薏苡仁、半夏、银杏、何首乌、桔梗、金银花、刺梨、鱼腥草、石斛等药材为重点的中医民族医药膳健康养生品目和方法。 赫章县是贵州省半夏药材的主产区,有二十余年人工栽培半夏的历史,共种植半夏7.02万亩,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左右。2013年3月,“赫章半夏”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半夏主要种植在赫章县城西北部的河镇乡,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具有北亚热带夏湿温干温凉的气候特征,其境内有野生半夏分布,气候特征特别适宜半夏的人工种植。 贵州特有的野生金银花生长在中国诗乡、中国辣椒之乡——绥阳县境内,绥阳金银花原生态、无污染、品质高,其绿原酸含量高达7.44%,远远高于国家标准1.5%,属全国优质品种,是药用、保健品之上佳选择。绥阳发展野生金银花移栽种植已有30余年历史,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量近200万斤。 2010年,“安顺山药”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核,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安顺市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山药。尤其是该市刘官乡气候条件和水土资源得天独厚,种植的山药产量高、品质好。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良好气候条件,贵州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5张名片”之一。 据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介绍,贵州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种子种苗繁育、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建设等重要工作,在种植规模上提前完成了《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规划(2012—2015)》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种植规模实现新突破 “黔地无闲草,草草都是宝。”贵州山高、沟深、林多,生物多样性指数达74.8%,居全国之首。适宜道地药材生长和大面积种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共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201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突破500万亩达到511.28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55.25万吨,总产值120.12亿元,其中刺梨、山(金)银花、杜仲的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有5个。全省种子种苗种植面积达20.29万亩,是2013年的2.41倍。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中药材品种32个,比2013年增加19个品种。其中,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中药材品种有生姜、钩藤、党参等6个。 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4年,贵州省人工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达到47个,比2013年增加8个品种,总面积达到494.5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6.72%;总产量148.69万吨,实现产值115.33亿元。大方天麻、龙里刺梨、罗甸艾纳香等27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其中织金续断、织金头花蓼、道真玄参、道真洛党参、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6个品种2014年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园区发展迅速,园区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在统计的中药材种植园区有23个,共种植中药材48.79万亩,带动农户40.6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8.98万人,中药材初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值5.6亿元。着力打造12个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共计种植中药材40.34万亩,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35.2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7.28万人;园区中药材初加工产业初步发展,中药材初加工比例不断提高,2014年中药材初加工实现产值4.24亿元。 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贵州省在发展中药材产业同时着重强调生态保护和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和“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模式下,中药材种植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和果药结合等方式,创新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林下仿野生种植”等种植模式,将种植基地与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用有限的耕地填饱肚子,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票子”,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在“企业带动产业”的模式下,积极鼓励省内外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医药企业在我省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省内企业主要有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省多个中药材产区建设种植基地。 企业通过“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通过订单回购等保护农民利益的利益联结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引领作用,促进农民能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产业精准扶,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中药材种植已成贫困人口增产增收的重要产业。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 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安龙县共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18万亩,目前进入盛花期的面积达12万亩。通过金银花种植,带动农户2万户,户均种植10亩、增收1.2万元,金银花成为安龙县农户增收的“真银花”。 安龙县部分药农还利用优质的金银花母本,将剪枝时剪下来的枝条用于育苗,半年以后就可出售,既易管理,又效益可观。这已成了当地新的“循环经济”项目。 为加快金银花产业发展,安龙县重点推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发展覆盖率,积极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金银花种植转型升级。 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村镇已种上漫山遍野的刺梨。金色刺梨成就金色梦想。到2014年底,通过刺梨种植,龙里不仅森林覆盖率达54.87%,而且刺梨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 2000年以来,龙里县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财政扶贫项目,大力发展刺梨种植,把刺梨作为扶贫开发重点扶持产业打造,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引进贵州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阳黔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华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贵州同济堂下属的老来福药业公司、金维蒂生物有限公司、龙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龙里,促进刺梨精深加工。同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价购销合同,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 龙里县还通过创建品牌,拓展了刺梨产品的市场空间。以茶香刺梨为主的龙里刺梨被列入“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名录,现已注册“谷脚刺梨”和“茶香刺梨”两个商标,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经过几年的发展,龙里种植刺梨14.5万余亩,年产刺梨鲜果7.5万吨,总产值达3.75亿元。龙里县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工种植刺梨规模最大、品种最优、产量最高的刺梨生产县,被誉为“中国刺梨之乡”。 企业带动产业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大品种引领中药材种植大产业,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保证优质中药材原材料来源,公司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布局规划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三个县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发展中药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中药材种植收购合同,带动推广中药材种植约10万亩。 在此过程中,公司创新扶贫模式,完善中药材种植产业连接机制,形成“四加一合作”(公司研究院校合作社基地)“三好一合理”(广大药农提供“好种子、好肥料、好技术服务”及以合理价格回收产品)“四定一保证”(根据原材料需求和经济效益确定种植品种、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区域、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规模、签订合作协议或产销合同和公司保证以合理价格,全部回收各基地生产的中药材产品,只要与公司签订种植回收协议的合作社和农户,无论市场价格波动多大,公司都认真履行协议)的产业运作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有机地把公司、合作社、农户连接在一起,形成牢固的利益联合体。 作为贵州省第一家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企业,贵州信邦制药公司经过近20年不断地开拓创新,现已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医疗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该公司于1998年便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和GAP基地建设,先后在黔东南、黔南、遵义、毕节、铜仁发展种植基地,种植了半夏、何首乌、太子参、丹参、银杏、麦冬等十多个贵州特色大宗药材品种。公司与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签订了《中药材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并于2013年11月在铜仁市共同投资成立了合资公司“贵州同德药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148亩,预计2016年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处理2万吨中药材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解决600个就业岗位,带动种植中药材20万亩,10万农户增收致富,为全省发展中药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2014年底,全省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有5个。产业的发展源于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林下仿野生种植”等促进产业高效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新模式,把“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2014年,贵州省中药材园区发展迅速,园区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在统计的中药材种植园区有23个,共种植中药材48.79万亩,带动农户40.6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8.98万人,中药材初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值5.6亿元。 未来三年,贵州将以每年新增50万亩的速度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确保到2017年达到600万亩,力争有10个品种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等方面全国领先,8个品种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