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阻击甲流引爆“中国式”创新□本报记者 陈 飞□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突然在全球暴发流行,5月即传入我国。这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没有诊断试剂,没有疫苗。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及时建立了由原卫生部牵头,科技部等多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针对防控中各个阶段的关键性问题,开展全国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取得了建立病毒检测方法、研制成功防控疫苗等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H1N1疫情控制作出了特殊贡献。
上述科研成果的集成应用——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日前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课题组牵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侯云德说,这个研究成果是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成功范例。
72小时创立病毒检测方法
要打仗,首先要知道敌人在哪儿。如何检测新型病毒是首要难题。由于疫情暴发突然,美国无奈之下采用了2007年建立的猪流感检测技术来诊断,并推荐给世界卫生组织,但该检测技术灵敏度不够高。
我国科研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在获得病毒毒株后72小时内,经过1000余次筛选,验证了与17种不同流感病毒亚型的交叉反应,建立了快速灵敏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方法。我国首个由原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甲流检测试剂随后制成。
2009年5月3日,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向全国发放。5月10日,四川省发现我国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至2010年10月3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约12.8万例。与此同时,这一检测方法被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并在全球推广。我国还支援了1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协助防控甲流。
87天研制成功疫苗
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非在我国首先露头,为什么我国能在国际上首先成功研发疫苗呢?研究课题组的另一位牵头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介绍,这是因为我国科学家首先协作研究了新病毒,确定新甲流病毒基因组中有人流感基因成分,证明了有效人传人的流行规律,并据此提出优先开发无佐剂裂解疫苗研发路线。这3项基础研究为我国率先成功研制疫苗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国迅速组织实施了全球规模最大(12691人)、时间最早(2009年7月22日开始)、品种最多(7个品种)的双盲、随机、对照疫苗临床试验,最终证实了一剂次裂解无佐剂15微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疫苗的保护率可达到87.3%。
王宇介绍,用鸡胚生产疫苗,国际上至少要6个月。我国在研究、临床试验、质检、生产等方面环环相扣,在87天内研制成功甲流疫苗,并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保证了疫苗能在疾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前上市使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全国累计接种1.05亿剂次,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
我国的疫苗研发在安全性等方面也有很多创新。甲流疫苗上市后,我国迅速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个案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7000万例个案)。当时世界各国对甲流疫苗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我国通过对7000万名疫苗接种者的研究,明确了甲流疫苗与格林巴利综合征无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高于季节性流感疫苗,为全球甲流疫苗接种提供了安全性依据。我国的研究结论还推翻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对新病毒疫苗需要接种2剂次的建议,为全球疫苗生产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我国采用实时在线报表收集疫苗安全性信息,在疫苗上市后监测方面成为全球卓越的范例。甲流疫苗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监管认证,结束了我国疫苗不被国际组织采购的历史。
相关研究指导全球诊疗
2009年以前的流感理论研究提出过一个假说:当新的流感大流行基本传播系数(R0)达到1.3~1.5时,就会在人口密集地区出现流行高峰。对病人进行有效隔离,可以避免出现流行高峰。这一理论一直没有得到实践证明。
研究课题组牵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介绍,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早期,我国就实施“外堵输入”的防控策略,共检疫入境人员1.3亿人次,发现有症状人员2.3万人次,在其中发现1029个输入性病例,占同期全国确诊输入病例的45.6%,筛检阳性率远高于其他采取口岸检疫查验措施的国家。所有确诊病例都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监测结果表明,早期“围堵”措施使我国疫情在国际疫情发展较快的前3个月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有效削平了一般会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出现的自然流行高峰,使得我国始终没有宣布进入“卫生紧急状态”。这也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基本传播系数与早期干预的假说是正确的、有效的。
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间,我国还开展了大量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救治研究,对人类认识这一新病毒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流行病学方面,我国率先揭示甲型H1N1流感从发病前一天就有传染性;证实甲流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为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感染控制等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直接证据;在临床方面,首次精确揭示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排毒时间及影响因素,近1/3患者不发热等临床特征;提出并实施甲流危重症病例救治的“四抗一平衡”(抗病毒、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抗休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微生态平衡)策略,重症甲流患者住院病死率为3.9%,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危重症病例的成功救治对消除群众恐慌、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还建成国际上最大的甲流临床数据库,精确揭示了甲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至今他引263次,居ESI临床医学高被引论文前0.1%,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之一。
首次实现流感大流行有效干预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欧洲与美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2个自然流行高峰,而我国呈现独特的单峰现象。“这是我们成功干预的结果。”侯云德说,自1889年以来,全球共发生过6次流感大流行,前5次都没有成功干预,而这次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国改变了其流行自然峰值,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预和控制。
举国体制、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果,得到国内外高度赞扬。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为首的第三方,先后受国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委托,进行系统评估,认为甲型H1N1流感相关研究和防控工作减少了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降低5倍,社会收益约2000多亿元,成本收益比为1∶7.5~1∶10.84,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2009年GDP增长率9.2%),社会舆论态势平稳,各界满意度高。
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相关科研工作对全球的贡献。2010年,我国国家流感中心成为全球第五个、发展中国家第一个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跻身国际一流的流感监测和研究队伍。
2009年流感防控的成功,给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由此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研究的全国网络体系:北京网络实验室4家、省级91家、哨点医院400多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这一网络体系在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中发挥了作用,仅在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发现新病毒到基本控制疫情,使社会稳定、人心安定。此次防控再次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堪称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