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加勒比海沿岸的中国医生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通讯员 宋林子 吴宇彤 王 蕾□
2月5日13时,首都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到达厅,一个小型欢迎仪式在举办。中国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圆满完成半年的援外医疗任务,顺利返回北京。“欢迎大家凯旋,感谢医疗队员在当地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感谢大家为国争光。”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书记周简说。
“他变黑了。”“她瘦了。”迎接医疗队回家的人们,翘首等待他们的家属和同事。医疗队队长张鸿褀戴着一顶标着“captain(队长)”的白帽子,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完成了180天的援外任务后,张鸿褀难掩倦容,嘴角却始终上扬。
“个子最高的那个就是他。”队员肖汉的妻子热泪盈眶,跑过去拥抱自己的爱人。队员牛蕾蕾的母亲已在机场等待女儿多时,看着队员在合影,蕾蕾的母亲满眼疼爱,“女儿应该去锻炼”。
实现多个“第一次”
作为中国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这支由北京宣武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复合型专家团队,2014年8月赴特多共和国第二大医院圣费尔南多总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医疗队队长由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张鸿褀教授担任,书记是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嘉;队员分别来自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麻醉手术科、心脏科、血管外科、呼吸科、血管超声科等8个专业,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0%,博士学历者占60%。
早在2013年6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期间,允诺未来3年将向加勒比地区派遣100名医疗队员。2014年2月25日,在李克强总理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比塞萨尔见证下,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和特多外交部部长温斯顿·杜克兰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特多工作的议定书》。带着信任和嘱托,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医疗队,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援外任务。
“半年来,我们完成了300多台手术,共诊疗1.5万多人次。一个月时间,我们就在当地医护人员的合作下,完成了一些当地没有能力开展的手术项目。”张鸿褀说。
到达当地不久,医疗队就完成了特多历史上第一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成功切除患者颅内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此后,医疗队陆续完成了当地许多的“第一次”:2014年9月3日,成功实施特多公立医院第一例介入全脑血管造影术;11月5日,成功实施特多第一例复杂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完成特多全国第一例神经阻滞镇痛治疗。此外,他们还创下圣费尔南多总医院的多个第一:第一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第一例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第一例肌电图检查,第一例床旁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
培养不走的医疗队
“圣费尔南多总医院没有像样的神经外科,没有导管室,大量冠心病和心梗患者的介入手术需转到其他医院去做。”张鸿褀介绍,当地医疗水平发展不均衡,医疗器械欠缺,加上重病患者多,困难不少。(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除了面对诊疗挑战外,医疗队还要与当地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张鸿褀说:“起初他们不太了解我们,并没有主动配合我们,但一两个月后,看到我们的专业水平和真诚投入,双方建立了信任关系。”
同时,医疗队建立了学习制度,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并定期开展各学科学术讲座。今年1月,由中国医疗队牵头,特多第一次举办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国际临床神经外科学习班。医疗队还制订了接收医生的培养计划,未来3年~5年,多特的医护人员都会来中国参加培训,目前已经在选人。
医疗队的工作得到特多政府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医疗队队员受邀到特多总理比塞萨尔家欢度跨年之夜,被中国驻特多大使誉为“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外交团队”。特多总统卡莫纳和总理比塞萨尔在接见医疗队时,对中国医疗队的精湛医术和为特多人民提供的医疗服务表示衷心感谢。
第二批医疗队已出征
1月26日凌晨,由北京天坛医院组队的中国第二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启程,接力执行为期6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第二批医疗队的10名医疗队员分别来自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急诊介入科、心内科、麻醉科、呼吸科、超声科和手术室等。
1月24日晚,记者电话连线即将出征的第二批医疗队队长贾旺。贾旺介绍,医疗队共有3位主任医师,全部队员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语言过关。
“非中文诊疗服务对语言准确性要求很高,当地医院基础设施匮乏,对我们是一大考验,当地登革热、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对队员的健康也是一个威胁。”贾旺说,“我们要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并在继续教育、人员培训等方面带动当地学科发展,同时要展示中国先进的医疗水平,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