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智能中医”陪护宇航员探“火星”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给“火星500”宇航员当保健员的,竟是一个从上海走出去的“智能中医”!这个会“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仪来头不小:在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医学保障的同时,核心技术衍生出的“云中医”个人健康管理App将于今年5月亮相米兰世博会,相关可穿戴设备正吸引房产、电信、车企的关注。 这背后是多支上海科研团队历时30多年的攻关课题:中医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数字化、智能化。 失重世界,“智能中医”显神通 2010年,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火星500”启动。这是人类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返回地球的全程,共计520天,以此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耐受的一切。 中国作为重要参试国,派出志愿者全程参与封闭试验。经国家航天中心推荐,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道生医疗科技公司合作研制的“中医四诊数字化检测仪”加入了俄罗斯-中国-欧盟的“火星500”计划。这也是唯一入选该计划的国产诊疗设备。 试验舱内的失重世界里,这个收集人类面象、舌苔、脉象等数据的机器,会从中医角度分析宇航员的健康状态,并开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处方,除了吃什么、怎么运动,幽默的它甚至会建议“听点巴赫的音乐吧!” 去年底,中医大完成了全部6名宇航员500多天里的身体数据分析,眼下,他们正在研究如何把关键数据“喂”给这台“智能中医”,让它继续升级。 “区别于西医诊断装置,四诊仪能捕捉到身体在密闭空间里发生的微妙变化与规律,为远距离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健康医疗保障提供新视野。”上海中医大副校长季光称,在“火星500”服役后,四诊仪获得俄罗斯宇航团队的高度评价。如今,实现技术升级的小型化样机已进入测试阶段,将在国家航天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抛开樊篱与中西医门户之见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中医界启动一项攻关课题:中医诊疗技术客观化。由上海中医大牵头,联合复旦、上海交大等单位协同攻关。 中医望、闻、问、切,主观性极强,要实现客观化、数字化,难度不小。首席专家杨华元教授称,中医智能化研发团队前后攻下近80个关键技术,主导了脉象仪触力传感器、舌象仪光照环境、经络诊断检测仪等一批国际标准的制定。 中医客观化的赛道上并非中国一家,日韩等国也跃跃欲试。谁主导标准,意味着谁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看来,“出规范、出标准、出人才”,是上海中医创新的一大特色。 而在业内看来,四诊仪在上海诞生,并非偶然。“上海中医创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科交叉,中西医合作少有门户之见。”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名中医吴焕淦教授颇为珍视上海中医的协同创新氛围,十多年来,他与复旦、中山医院等科研团队合作密切,硕果累累。 领跑世界,要耐心也要魄力 实际上,协同创新的生态正在大学内部萌发。3年前,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在中医大落成,整合上海交大、复旦、万达、美年大健康等产学研团队。过去10年,中医大还陆续成立十多个学科交叉中心。 热火朝天的科创潮交出的成绩单引人注目:上海中医药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率连续4年排在全国首位;2011年至今,中医大的SCI收录论文数量保持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中医大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最多的高校。 科研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不仅将惠及临床,还有望改写医疗模式。四诊仪就是一个典型。 “想象一下,你起床照镜子,内嵌在镜子里的电子屏不仅会推送天气、交通路况,还会采集你的面象、舌象等,3分钟给出健康报告。这样的‘健康镜’也可嵌入汽车后视镜,在你疲劳驾驶时发出警告。”校长徐建光向记者展示四诊仪的研发新进展:“云中医”个人健康管理App、脉枕手环、健康镜……这些不同形式的升级版四诊仪,正吸引电信、地产集团、汽车制造商等前来洽谈合作。 目前,四诊仪已进驻浦东的5个社区,居民可以免费体验健康自测。在市卫计委牵头下,四诊仪近期还将进入社区试点慢病管控。 “这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开发的预测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比对人群健康数据,可得出什么脉象属正常、高危、疾病,一旦接近相关阈值,就能发出预警,提醒人们干预,最终让人们少得病、晚得病。”徐建光解释。 在上海中医药领域,期待更多四诊仪这样的创新产品问世。 作者:”徐建光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