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与中医的结缘是一剂清醒剂:中医药发展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敢于破旧立新,而且在实践上必须强化中西结合的方向。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呵护人民的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多次强调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一次掀起了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考。我省作为中医药大省,更应该抓住时机,用开放思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中医大多数都是在经历了多年磨练,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病方法。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的敏锐感和认知力。另外现在仍有所谓的“铁杆中医”局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排斥融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旧思想、旧观念无形中束缚了中医药事业前进的步伐。事实上,任何学科都是开放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文献就可看出,中医理论来源生活实践,且吸取和综合了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其内在的开放性、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性就决定了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现代科学体系。若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循守旧则只能滞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兼收并蓄,广泛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我省在这方面已有相关成果,如超微中药就是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将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中药配方等微粉化,改善了中药的品质,提高了中药的利用率,推动了中药的标准化。因此,必须坚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发展中医。理论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知识来整理研究、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理论,将其现代化、标准化,以利于今天的中外学者们理解。诊断上,借助于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系统、CT、MRI等现代科技标准化四诊信息、弥补“四诊”的不足。方药上,根据道地药材的生长要求,模拟其生长环境,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结合现代科技改善和发展方药剂型;中药炮制技术与现代药物成分化学分离、提取和纯化等技术结合,正如青蒿素与丹参酮的提取等。
勇于实践,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中西结合一直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主体思路。这一“思想路线”必须在实践中加强。我省率先提出中西结合本科教育,在中医药科研教育领域走在前头。中医长于“道”的层面,西医长于“术”的层面,中西结合当以“道”驭“术”,临床上用中医理论指导西医用药,如顺应人体阴阳气血消长盛衰的动力学规律、择时用药规律性变化,结合西药的药理以期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是中医“因事制宜”思想的体现。教育体制上,应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以中医药的经典课程为主体,结合西医的基本生理、病理、解剖学,做到在不失中医本色的基础上发展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