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上海:探索中医健康服务新模式■创新启示录
只需在手腕上绑上一个感应器,然后对着一台仪器伸伸舌头,再在电脑上简单地做做问卷,不出3分钟,一份关于你体质类型的诊断表就新鲜出炉啦!11月11日,在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识了这个现代化的“机器人中医”——中医数字化四诊仪。这台仪器通过问诊、面诊、舌诊、脉诊四个子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客观、全面地采集人体信息,并将所采集的信息按照中医理论综合分析,从而辨识出人体体质,帮助分析受试者处于健康还是亚健康或疾病状态。 数字化中医四诊仪: 三分钟搞定一次微体检 “通过面色、舌象和脉象以及一些简单的人机对话的问诊系统,我们三分钟就可以搞定一次微体检,而且中医望闻问切四个要素全部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季光教授介绍,这款数字化的中医四诊仪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道生公司联合研发的一款现代化的中医体质辨识设备。季光认为,要遏制我国近年来慢性病飙升的局面,需要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正好切合这一需求。“但中医参与到老百姓的健康服务当中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实现量大面广的老百姓的全覆盖。要实现这样一个以社区、家庭、居民个人为重点的健康服务,必须在技术手段和产品上下工夫。” 季光介绍,这款中医四诊仪的研发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手段,“实现健康状态采集需要实现四诊的客观化,首先是脉象的客观化。从医生主观根据你的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到现在我们可以用图谱把脉象变化记录下来。但这款仪器已经在此基础上提升了一步,直接把图谱转变成数字,有了数字就可以实现智能化。其次,创新了面舌诊的采集技术。因为中医的面色舌象的判断对环境有要求,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上面实现突破,也不能深入到社区、家庭和居民。所以,我们改变了对光源的需求,从特殊光源到普通光源,同时我们提升了对面色舌象信息的识别能力,在普通环境下就可以做到95%左右的精准识别。第三个技术的突破是脉象传感器的突破。最开始我们做脉象的客观化采集是一个点,但现在推出的是24个点在寸关尺的部位进行采集,这样脉象采集的信息就更加精准。在解决了信息采集技术以后,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让信息集成起来发挥作用。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攻克了信息集成技术,建立起一个健康状态辨识的模型。”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让老百姓觉得比较悬乎的中医有了客观的数字和形象来记录,而且也能比较客观的反映老百姓的健康状态。”季光透露,由于完成这样一套健康自我体质辨识只需要三分钟,目前这套设备已经在上海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等地的大型三甲医院得到了应用。 云中医智能系统: “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新理念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对中国的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深厚中医历史底蕴的上海,选择了尝试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郑锦介绍,上海是比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各个领域都围绕这项工作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由于中医对慢性病、亚健康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上海设立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中心就落户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她透露,“设立上海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或工具,来推动中医药技术更好地服务老百姓。比如说在医院就诊过程中,怎样方便病人预约,方便病人就诊,方便病人的药物配送到家里,就应用到了简单的‘互联网+’的手段。”郑锦透露,“在原来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协同中心更加注重用科技的、大数据的手段来研究名中医的经验,把所有的名医工作室的经验都变成了一个大的数据库。” 季光透露,像中医四诊信息数据库目前就已经容纳了约15万人的数据量。“这个数据量是基于15万人次的后台数据,在这个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对一个居民做出健康、亚健康或者疾病状态的判断。”季光认为,如果这样一个智慧中医的服务产品能够更大范围推广的话,数据量的积累将会更多。“这将有利于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模式的推出,”季光介绍,为了推动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模式,上海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还开发了一系列的智慧中医产品,比如云中医APP。 “云中医应用的智能镜、智能手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它是面向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可穿戴式的产品,或者是居家装配的这些产品,比如装配在家里卫生间的镜子。它要求这个镜子既要有特殊的用途,又要相对来讲美观,所以在产品的外观上设计得更具亲和力,产品的性能也要求更加稳定,而且服务的精准度要更高。”季光介绍,“通过这样一套系统给出的结论是我们老百姓能够切身体会得到的,凭他掌握的一定的中医知识,能够认识、理解并且接受这样一个结论。这里面除了中医采集的四诊信息之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要把这些信息与老百姓日常的基本医疗信息结合起来。” 政产学研用: 促健康服务模式全国推广 季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此,上海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跟上海万达信息进行了合作,把老百姓在医院里就诊的信息、各项检查信息等诊断信息搜集在一起,再把这些信息和中医的信息结合,给老百姓一个更加精准的检查结果或者诊断结果。“比如我们在徐汇区和浦东区做的高血压糖尿病两类人群的健康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我们现在干预两年的效果来看,首先是老百姓对疾病的认知率达到100%,大家都知道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害。其次,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疾病人群通过我们的健康服务以后,他们的血压和血糖控制达标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0%,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效果。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实际的效果,上海的糖尿病联盟主动邀请我们这样一套健康服务模式参与到上海300万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 季光说:“从试点区域的老百姓来看,这样一个服务的模式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平时到社区去量个血压测个血糖,测完之后看到我们中医的服务工作站,把面色、脉象、舌象信息采集传递给我们,当积累到一定的数据时,我们就会给这个服务的对象反馈一个健康服务的报告,还是很受欢迎的。”但他认为,“互联网+”中医这样一个健康服务的模式,要能够大范围的推广,取得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政产学研用这五个不同的群体紧密的联合。 “我们现在只是走通了产学研的结合,学校通过技术创新,然后企业把它作为一个产品来实现,产学研这条路走通了,但还要政府来主导。”季光透露,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高度关注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这种新模式对健康服务的作用,“而我们通过后台推送的增值服务,最终建好政产学研用一条链。”季光说:“这条链建好了,整个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发扬光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