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伪健康披上新媒体外衣日前,第八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大会指出,当前,我国老百姓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仍很欠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建设还很滞后,一些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信息正在流传。伴随着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极度关切和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类健康信息满天飞。然而,当人人都成为健康信息的发布者时,公众如何才能辨明信息的真伪? 伪健康,长啥样 点开朋友圈的一篇健康类文章,如果文中出现外国医生或某专家的档案照,配有CCTV新闻联播的画面截图,结尾却是各种无关广告,标题里好多感叹号,点“阅读原文”跳出奇怪东西……“注意啦,拥有这些特征的文章,是伪健康信息的嫌疑大幅上升。”这是微信公众号“健康不是闹着玩儿”创始人之一、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概括总结的一些伪科学热文的特征。 李治中在其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伪健康,长啥样》的文章,正如他所说,长相“专业”的伪健康信息在大家手机上并不鲜见。“酸性体质致癌”“地暖致癌”“番茄致癌”……各类流言不胜枚举,其中癌症是最受重视的选题,如何防癌的信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刘女士的母亲自从退休后就热衷于从微信上搜集各类防癌知识,不仅身体力行地用于全家生活的健康实践,还时不时地转发给亲朋好友。“有文章说吃梨清肺防肺癌,家里除了梨就没有其他水果了;有文章说吃黑色食物防癌,我妈就买来各种黑米、黑豆、黑芝麻。”刘女士是北京一家健康类网站的编辑,学医出身的她知道老妈的防癌行动不靠谱,但也谈不上危害。“这些防癌的文章都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但老妈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劝说没有用。我只能跟老妈约定,有重要决定首先要告诉我,千万别买文章推荐的东西。”有了这条底线,刘女士和母亲都觉得家里的“健康生活”可以维持现状。 相比刘女士的母亲,喜欢尝鲜的上海白领李小姐多少显得不太淡定。“月瘦10公斤排毒养颜,神奇的水果酵素是日本人气偶像的保养秘籍。”一条朋友圈里的减肥教程称,售价880元一瓶的酵素能让爱美人士得到全新蜕变,引得李小姐痛下决心买了两瓶(一个疗程的量)。“说明书写着喝这个酵素的时候不能吃饭,要断食。”李小姐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当天喝了肚子里就感觉怪怪的,第二天人就一直在洗手间里出不来了,坚持到第三天泻得腿肚子抽筋。”第四天,李小姐不得不去了医院。 医生说,李小姐是肠道菌群失调,已经有点脱水。护士一边帮李小姐挂淡盐水,一边告诉她,像李小姐这样迷信酵素的女孩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甚至还有人按网上热传的教程自制“水果酵素”。遗憾的是,无论是原理还是实际成分,酵素都无法达到其宣称的种种神奇功效。如果是自然发酵,还容易造成杂菌污染产生毒素,甚至还可能生成其他有害物质,饮用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 “目前公众接收到的健康科普信息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个别机构或个人以新、奇、特的观点吸引受众,忽视了科学性,一些反科学的知识严重干扰科学健康知识的普及。伪大师、伪专家,并无科学实证依据的‘偏方’‘绝招’等信息还一定程度存在,误导公众,损害公众健康。”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宋军说。 新媒体是主要信息源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百度联合发布的《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在8个科普主题中,医疗健康内容的网络搜索占比为57%,是最受关注的科普主题。然而,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指出,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媒体是众多假新闻的主要信息源。 这份《蓝皮书》分析了2014年产生于新媒体平台,且传播较广、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研究发现,微博是六成虚假新闻的首发地,其次是网络媒体,占比32%。《蓝皮书》认为,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出现众多假新闻。网络媒体虽然基数大,但多为传统媒体转型而成的新媒体形态,相对严谨。而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且具备较高的社交媒体属性,其平台内信息封闭性高,多在熟人间传播,因此首发于微信的假新闻只有7%。 不过,微信虽不是假新闻的主要源头,却是信息监管的灰色地带。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指出,由于微信朋友圈、手机客户端App是半开放的平台,其中的信息尚无管理机构监管。 “现在电视台节目的审查还是专职人员一集一集看节目找问题,审查者需有医学和传播学两个方面的知识背景,人力成本很高。”苏婧告诉记者,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则要分两类:互联网上的文字信息,可通过计算机的“爬虫”工具抓取识别;对视频和图片的监督目前还没有实现自动化。由于技术模式不同,视频、图像的分析和监管难度高、成本高,市面上能做视频和图片分析监测的技术机构非常少。另外,有些网站还会打时间差,白天在监管期间合规,到半夜就填满违规信息。还有网站把服务器开设在境外,使用境外IP地址也是监管难点。“总体来说,各类假新闻违法成本低,而监督成本高。” 不仅谋财甚至会害命 “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有了足够的点击率,广告就来了,钱就来了。”李治中认为,“转发分享并没有错,任何文章,尤其是好的科普文章都会希望大家传播。我也完全不反对广告,任何平台长期健康发展都需要资金注入,传播科学文章的正规平台也会做广告。但正规平台选广告非常小心,如果充斥诸如酵素保健品、致富秘籍、创业辅导、总裁培训班之类不相关的广告,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微信号‘唯利是图’,内容是伪科学的可能性极高。” “谣言传播的主要驱动力是商业利益,而且越是耸人听闻,传播越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乔岩做科普志愿者已有4年,令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条谣言就是近期盛行的“心脏支架有害论”。据了解,这则谣言起初是一个公司的营销策划,目的是通过极力夸大心脏支架的坏处,引导相关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的办法,进而购买该公司生产的一款心脏生物治疗仪器。然而,谣言的传播往往不受造谣者控制,“支架有害论”越传越邪乎,不同公众号还出现不同的版本,致使很多本该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出现心理抵触,进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乔岩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心脏支架是救命的手术。“如果没有使用支架及时开通血管,患者有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反复心衰甚至猝死。” 当前,我国的商业信息传播与科普之间的界限还很模糊。苏婧为记者举例说明:销售杏仁的企业发布文章,文中虽不提及杏仁的品牌,但会描述杏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详细论述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种好处,甚至夸大杏仁的保健功效。“这样的文章是科学陈述还是营销,目前还难以界定。” 宋军则告诉记者,欧美一些国家已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规定,要求商业信息宣传不能超越政府发布的核心健康信息。比如,政府发布的核心信息中强调公众营养要全面均衡、要有多样性,而企业却单纯强调某种营养的重要性,与核心信息相矛盾,那么就要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健康没有捷径,谣言止于智者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钮文异教授看来,各种媒体上出现的健康流言,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虚假信息统统没有明确来源和可靠出处。比如,10多年前曾有一套名为“养生经”的保健讲座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讲者自称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科主任、保健专家齐国力教授”。视频讲述老百姓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健康问题,还有健康标准和保健方法,并有文字出版物《养生经》流传。然而,2003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其官方主页上发表《严正声明》:最近网上热炒的所谓齐国力假冒我院之名,实属欺骗行为。我院从来无此人,望广大网民朋友万勿上当。“后来又有说法称齐国力是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医生,但该院依旧查无此人。如果齐国力的真实身份都成谜,那么‘养生经’的内容谁还敢相信呢?” 苏婧认为,信源缺失无法保证信息真实。“有些媒体确实有不严谨的表现,比如报道某项研究成果,信源并没有具体到研究机构和负责人,表述含糊。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媒体并不是信息的最初来源,要让权威的第一信源充分发挥作用,应该从国家层面建立起权威的信息平台,运营成本应由政府财政买单。比如,通过网站展示专业的健康信息并肩负起辟谣的责任,做大海中的灯塔给公众以指引。” 乔岩对记者说,健康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它迎合了很多人一劳永逸的侥幸心理。想要健康首先应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大家有自律意识,并能够长期坚持。一句话,健康不能偷懒、不能依靠祖传秘方,更没有捷径可走。 一份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仅为18.16%。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对记者说,这就意味着,100个人中仅有18人具备了基本健康信息素养。由于居民健康信息素养不高,导致公众很难从海量的健康信息中甄别出科学、适用的信息,这也是当前我国健康科普工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所以,要抵制健康谣言,需要媒体、公众、政府一起提升、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