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何以应对儿科医生荒近日,广州萝岗唯一的三甲医院儿科闹“医师荒”,暂停收治普通患儿一事引发各方关注。我国儿童约为全国总人口的1/5,相比之下儿科医师人力资源严重不足,1万名儿童仅拥有2.6名儿科医生。“全面二孩”后,儿科医师紧缺导致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面对严峻的局面,儿科界如何应对?在近日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办的第三届北大儿科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赵正言:中国人口基数大,0~18岁儿童近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45%。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1700万,实行二孩政策后,每年可达2000万人。但政府对儿科医疗投入不足,缺乏儿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远期目标。中国儿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供需服务严重失衡。全国儿童床位数20.5万张,占全国床位数5.5%;每千儿童约0.26名儿科医师,美国为1.45,相差将近6倍。中国儿童医院仅92家,占医院总数的0.52%。但在美国,2012年仅参加全美儿童医院排名的就有178家,占全美医院总数的3%。 第二,城乡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问题存在错位现象,大中城市出现高端集中趋势,儿童医院人满为患,普遍存在看病难、检查难、手术难、住院难等问题。而广大农村地区儿科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社区医院儿科医师严重缺乏,全科医师儿科知识与诊疗经验严重不足,社区医师积极性不高,导致儿童患者不合理流动。 第三,岗位缺少吸引力,医患矛盾突出。各级综合性医院儿科创收少导致领导不重视,儿科地位不高导致儿科医师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导致不愿做儿科医师,儿科医师外流多,普遍招不到儿科医师。同时,因家里多是独生子女,故家长对儿科医师要求高。儿科就诊条件差、设施落后,人性化服务不到位,家长不满意。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第四,儿科的诊治规范和危重症救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儿科三级学科发展滞后,专科人才匮乏,难以解决专科问题与疑难杂症。儿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第五,科研基础薄弱。儿科缺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人才少,优秀临床科学家更加缺乏。临床大协作、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少。大的科研项目申请难、实施难。 找准对策定能破局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申昆玲:2010年,我们进行了一项儿科临床服务能力综合调查。该项调查对儿科医师、儿童医院数量以及儿科医疗需求进行了评估,结果不容乐观。2011年初, 我们将该调查结果报给相关媒体及政府部门。随后,增加儿童医院数量纳入国家卫生部门规划,中央政府成立专项基金从各个层面支持儿童医院的建设。未来10年,儿童医院在数量上将有大幅增加。同时,儿科初级医疗护理培训项目、儿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以及儿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都已开始实施。此外,教育部也恢复医学院儿科系并增加了儿科专业学生。 赵正言:我们的具体建议是:1.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儿科建设的投入,缩小城乡、地区间儿科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差距。国家应建立儿科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儿科与儿童保健专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加快儿科多元化办医格局。 2.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重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常见病诊治、现场急救、危重症患儿处理与诊治能力。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特别是婴儿与新生儿死亡率。建立儿科分级诊疗与转诊制度,做到小病、常见病不出社区。 3.加快儿科医师的培养,建立多层次培养格局。加快优质儿科医疗卫生资源集群发展,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与附属儿童医院、省级儿童医院应建设成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的临床诊治中心。 4.加强儿科各专业学科建设及儿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整合儿科学发展团队,建立全国系统疾病合作网,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到2025年,我国有望在国际上每个专业形成2~3个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心。儿科学领域有望培养出30位左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科学家。 综合医院儿科大有可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教学/综合医院儿科的未来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融入医院,借势成长;点面结合,发展特色;交流合作,共同发展。融入医院就是让科室文化建设与医院文化相契合,儿科与医院其他科室不断增进合作,科室、医院与医科大学/医学院不断加强协作。借势成长就是依靠医院及医学院的大平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点面结合,发展特色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综合医院儿科很难在各个亚专业上都具备很强的实力,在具备诊治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能力的基础上要有倾向性地发展自己的重点专业。“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强调的是相互合作,平台共享,技术互补,也就是科内、院内、院际多层次交流。 未来综合医院儿科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一、医教研并举、差异化发展。我们要努力培养一些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全面型(领军型)人才;大多数人应该属于医疗为主,临床教学、临床科研为辅的医疗型人才。另外一些人,可以成为带动及支撑科室科研水平提升的科研型人才;还有一些人,可以培养为具有先进医学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教学型人才。二、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理念,鼓励发展核心及高端技术,甚至开创新专业,紧密结合临床应用开展基础研究,积极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三、优化结构、精耕细作,以“特色化、标准化、人文化、品牌化”的四化理念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扶持相对弱势的亚专业,建立亚专业诊疗中心,并以“病人为中心”进行规范诊治,建立随访数据库,利用新媒体、移动医疗等新途径提升服务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