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王省良:中医药一定要走标准化道路“对于中医,现在把创新看得很重,但我感觉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不够。要创新首先要传承,传承与创新同等重要。”谈起中医药的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如是说。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药大学之一,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是其重要战略。广东人普遍比较接受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每天的门诊量达到23000人次,每天用掉的中药材有12辆大卡车之多。说到如何为广州的城市发展服务,王省良非常实在:“一是为行业培养优秀人才;二是建设好附属医院,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三是搞好新药开发,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谈观念: 中医药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不够
记者:您原来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教授的是西医;后来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您如何看待中医药目前的发展状况?
王省良:当初我也是“斗争”了两个月才来的(笑),那是我人生最煎熬的两个月。对于中医药,现在把创新看得很重,但我感觉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不够。要创新首先要把中医药的精髓传承下来。如何传承也是一个问题,过去靠师徒口口相传,现在是院校教育加师承。对中医药人才的评价不能盲目跟随现代医学,应有一套符合自身规律的评价体系。
广东的中医药事业在全国来说属于发展得比较好的。广东人普遍比较接受中医,很多人都会煲汤、做药膳,中医在广东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我们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每天的门诊量达23000人次,每天用掉的中药材有12辆大卡车之多,这在全国都绝无仅有。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很多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支持和保护中医药服务。可以说,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记者:如何看待中医药标准化的问题?
王省良:中医药要获得大家的认可,标准化是必由之路。比如中医对疾病的诊疗,中药的种植、加工、炮制,都应有标准,这样才能使大家认可。我们还要倡导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药。
谈人才: 柔性引进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记者:高校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请您谈谈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吸引人才上有何举措?
王省良:人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人才总量是有限的,中医药人才更是如此。目前,我们主要通过特聘教授、杏林学者、青年英才、教师出国(境)访学及薪火计划五项措施吸引和培养人才。我们引才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以‘柔性方式’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比如杏林学者,就分为全职引进及兼职引进两种。自实施上述措施以来,学校已经引进兼职学者50余人,并成功申报了“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珠江学者”讲座教授等,为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我们鼓励、支持人才外出访学,“青年英才”及“教师出国(境)访学”计划就是为此而设的。为了给出国(境)访学返校的老师提供后续支持,我们还实施了“薪火计划”。
与此同时,我们打造了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人才的成长“铺路搭台”。对人才来说,工作条件非常重要,比如能否在一个好的学科平台从事创新工作,学校的软环境十分重要。
谈高校:
应深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广州高校云集,大学与城市如何密切合作,共谋发展?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大学。对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服务:一是为行业培养优秀人才;二是建设好附属医院,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三是搞好新药开发,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从整体上来说,我认为,广州地区的高校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比如大学城,现在通过建孵化器的方式,给高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政府要做的,就是把平台搭建好,把配套服务搞好,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吸引师生创新创业,使大学城成为广州的硅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