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用大数据构建中医古籍知识体系中医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源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全国乃至世界收藏中医古籍品种数量最多的图书馆,馆藏古籍10万余册,其中中医古籍6000余种,历代版本8000余个,约占存世中医古籍品种的50%。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近10年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医药创新与发展政策的指导和国家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愿以此文与同道们分享。
夯实基础 力争创新
全面开展海内外中医古籍资源普查,摸清古籍家底。2007年,在老馆长薛清录研究员的带领下,历时3年编纂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正式出版,据此查明了国内150家图书收藏单位的13455种中医古籍,基本摸清了国内现存中医古籍的家底。同时对图书馆所藏古籍数据进行了审核和修订。2014年出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成为全国较早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古籍收藏单位之一。2015年,图书馆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为基础,建立了全国联合书目数据库,并且更正书目300余条,新增37家图书收藏单位书目1800余条,从广度与深度上扩大了中医古籍资源的调研范围,充实了新品种、新内容。同时,图书馆也收集了中国大陆之外的240余种书目,查得海外收藏中医古籍共计2.8万部,为海外中医古籍资源的复制回归提供了重要线索。
构建中医古籍保护技术方法体系,不断改善藏书环境。在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和中央修购专项的经费支持下,按照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和图书馆古籍特藏行业标准要求,自2008年起,通过对中医专业图书馆及部分大型综合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与修复、保存环境与场所、温湿度控制、防虫防潮防尘措施及保护效果等四个方面的调研,建立了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和规范,制订了中医古籍最佳保护环境标准与措施,整理了历代中药防虫、防潮等古籍保护方法,完善了现代古籍修复技术。与此同时,图书馆通过改建书库、增添设施等手段改善了藏书环境。古籍书库数量由2个增加到3个,书库面积增加了近1倍。书库全部采用防虫、防潮、防尘的密闭樟木柜,并购置低温柜用于新进库古籍的杀虫与消毒,从而避免了进馆古籍中虫卵的继续繁殖。书库全部装有恒温恒湿空调和防火防盗系统,能够全面保障古籍安全。
创新修复方法。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来图书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先后购置了多种现代化修复设施及设备,如古籍修复高清工作台、古籍除尘洗涤机、古籍拷贝台、古籍恒温恒湿真空展示柜、古籍修复多功能柜、古籍压平机、古籍纸浆补书机等,使古籍修复工作由传统单一的人力手工修复,逐渐向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修复方法过渡与发展,大大提高了修复质量与效率。2009年图书馆被评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加强古籍的再生保护。2011年图书馆组建馆藏资源数模整合系统,即利用数字技术和缩微技术结合的数模整合技术,对馆藏中医古籍进行数字化和缩微胶片的双向保存与利用。目前已完成1000余种古籍30万余页数字化图像的缩微复制。2007-2017年,图书馆先后分7批影印出版《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系列丛书138种。2014-2017年,图书馆先后分3批点校出版《中医古籍孤本丛刊》系列丛书42种。2010年,《中医古籍孤本大全》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给予评价:“本套丛书不仅是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也是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科研引航 高效利用
建设资源数据库。基于多年的中医古籍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目前图书馆中医古籍资源数据库已收录2326种中医古籍的提要及元数据信息,1220种中医古籍的原文图像,500种中医古籍的全文文本并实现图文关联。本数据库可以在线图文阅览,具有简单查询、组合查询、全文搜索及后控词检索等多种功能,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而且可以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挖掘古籍原创知识。中医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对中医古籍的原创知识进行挖掘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先后对温病古籍、本草古籍、养生古籍、方剂古籍、医案古籍等进行了示范性的挖掘整理,逐步创立基于本体和语义的中医古籍知识体系,实现了古籍知识的关联、交互、深度检索,从而为中医古籍知识分类、概念关联、语义解析和高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了中医古籍知识的深度发掘和利用,为知识发现和理论创新做出有效示范。从2007年至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研究成果“中医古籍抢救、发掘与利用”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医古籍资源发现与知识组织研究”获201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
研发古籍分类与词表。图书馆在全面调研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古籍内容特点,以中医“理法方药”为指导理论,对中医古籍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建中医古籍分类法,并编制与领域常用分类法的对应关系映射表,解决了中医古籍分类难题,为中医行业提供了方便、实用、统一的中医古籍分类方法。这对于促进中医古籍分类标引体系构建、分类检索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中医古籍文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研发了可供不断完善的中医古籍后控词表,对中医古籍文献中大量存在的同义词、近义词、上位词、下位词、关联词以及现代医学用词进行揭示与规范,并在各类型中医古籍数据库中进行应用,极大提高了数据库的检索效率。2012年至今,已获得相关数据库的软件著作权6项。
推进《中华医藏》编纂工程。2012年8月,文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中华医藏》编纂启动会。《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国内外中医药典籍的全面调查与原书影印项目,将对中医药古籍的进一步普查、原书再生性保护、医药古籍版本厘清、中医文献研究与临床知识发掘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合作和支持下,图书馆先后组织推动工作组初选、学科专家投票、院士及著名中医学家审定、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补充审定等多个环节,完成《中华医藏选目》,共选出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医籍约2289种(其中包括中医古籍2065种、少数民族医药古籍224种)。
传承知识 文化自信
组织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8~2011年,图书馆先后4次组织包括图书馆在内的20余家中医专业图书馆进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目前全国中医行业已有近百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图书馆入选44种。2008年,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被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举办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图书馆先后于2010年3月和2011年6月,两次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大型“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展览精选了一批代表性的中医药古籍和文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医药的悠久历史、精深意蕴、科学内涵和灿烂文化,推动中医药传统文献原创知识和价值的推广和宣传,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两部中国传统医药档案文献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营造了良好氛围。
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2010年3月,图书馆组织申报的金陵版《本草纲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和《黄帝内经》(国家图书馆藏)在第四次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1年5月25日,这两部著作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IAC)第十次会议上,被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这是中国传统医药典籍首次入选该名录,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以点带面 辐射全国
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古籍保护工作中我们意识到,中医古籍保护事业应该在全国重点收藏单位和地区建立基地或中心,这样才能中分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全国的目标。自2008年图书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后,由图书馆组织推荐,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成为当地重要的中医古籍保护与实践基地。
自2007年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组织举办了6期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与利用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中医古籍保护、编目、修复、数字化、整理与利用研究等多方面,培训学员来自全国30余家单位,总计达300余人次。各地学员参加培训后反映学习效果良好,不仅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而且对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开拓,一大批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在古籍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保护利用 任重道远
回首10年,图书馆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在全国各类图书馆,尤其是中医专业图书馆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医古籍保护、抢救、发掘与利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但是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虽任重而道远,但展望未来,大家依旧满怀信心,充满期待。
第一,在古籍收集方面,随着中医古籍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民间私人收藏古籍不断被发现,藏书单位古籍编目工作的更加完善,海外中医古籍调研的不断开展,将会有新的中医古籍走入人们视野。虽然总体数量不会有显著增长,但是这对于进一步扩充中医古籍资源、加深中医古籍普查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目前《中华医藏》编纂项目已基本完成调研和选目工作,随着该项目的不断推进,中华医籍尤其是中医古籍,将得到全面系统地整理出版,这对于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大繁荣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在古籍数字化方面,中医古籍数字化改变了古籍文献的传统利用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于知识服务的需求增加,构建结构化的中医古籍知识体系,使中医古籍知识的检索由“知识点”变为“知识体”,由中医古籍的“资源服务”变为“知识服务”也是大势所趋。
第四,在人才队伍方面,当前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年龄逐渐年轻化,学历也明显提高,这为古籍工作增添了不少新动力,有利于今后古籍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就整个中医行业而言,已逐渐形成了老中青学者结合、多学科专家汇集的中医古籍科研团队。大家共同努力,在良好的合作氛围下,群策群力,一定能够将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