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中医文化】国医小镇中医药历史文化浮雕景观长廊系列——两宋时期导读: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重视医药并组织人员编纂整理方书和本草书,设立校正医书局对宋以前医籍进行校正,铸造针灸铜人,撰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石,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保寿粹和馆、慈幼局、漏泽园等慈善机构。医事制度及其律令等多有创举。随着医学各科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应用,医籍的种类数量大增,且不断印行传播。
两宋(公元960——公元1279年)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民发明的。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约970-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
太平至惠方
宋太宗赵炅是在宋王朝建立15年后继位称皇的,远在他登基之前,便非常留心医术方药。经多年辛苦收集,竟“藏有名方千余首,皆有验”。公元976年,赵炅执政,亲自下诏在京师(今开封)置香药交易院。促进了中外名贵药材的交流,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以“香药”为主的中成药。在他执政的第三年,便“召翰林医及其他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这样竟获得验方“万余首”。于是他又指令当时名医陈昭遇、王怀隐等分类整理,去假存真,经过14年终于完成了巨著——《太平至惠方》宋太宗为此亲笔作序。
宋真宗御手调药
宋真宗在位25年,他受到了太宗的直接教导,也有一定的医术。当他听说漳州司理刘元宾精通医术时,竟亲自召见面试考核。当时龙图阁杜镐突得重病,宋真宗亲自“调药饮之”,说明了他对药物橱制熟悉程度。高相国有疾后,他针对病情,亲自查阅《御药院方》,选“生犀丸”赐给高相国,以祛痰、清目而进饮食。据《宋史·真宗木纪》记载:在酷暑之际,他令“京城役工减日课之半”,从而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宋史》中记载:大臣王旦患病,他曾“御手调药,并以薯预粥为赐”以调养身体,以利康复。宋真宗丰富的卫生保健方面的实践,无易疑促进了当时医学的发展。 王惟一 王惟一(987-1067),古代医家名。名王惟德,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王惟一对医学,特别是针灸学有重要的贡献。其主要成就在于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和刻石碑。
校正医书局
宋开国后不久,政府即下诏整理了很多医书。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专设“校正医书局”,由当时著名医学家和其他学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这一机构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十余年后陆续刊行,颁行全国。所校医书以“嘉祐八书”为代表。 和剂局方 宋代官修方书。全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已有惠民局之设,专司民间医药,并诏医中高手进献秘方。到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药局扩增至七局,汇集名方,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1107~1110)时,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奉命校正,厘为5卷,21门,收297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此《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又陆续增添绍兴、宝庆、淳年间等有效验方,改为10卷,分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等14门,共788方。继有人将南宋太医助教许洪《指南总论》3卷附入,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
翰林医官院
宋置翰林医官院,属翰林院,元丰五年(1082)改称翰林医官局。掌以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有翰林医官使与副使主管院事,以尚药奉御充任,并有直局、医官、医学、祗候等官。辽南面官有翰林医官。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中医全书,200卷。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敕撰。成书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本书是征集宋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等医学经典,并结合当代各家论说深入阐述。首列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等项,以下自诸风门至神仙服饵门共66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以及其他杂治、养生之类,并都有论说,辞简理明。继列各种病证,凡病因、病理、方药、炮炙、服法、禁忌等均有说明。录方近20000首,内容极其丰富,堪称宋代医学全书。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一名《内翰良方》或《苏沈内翰良方》,为北宋沈括所撰的《良方》与苏轼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刊行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原书十五卷,现通行本有十卷本和八卷本,差异较大。本书除记载临床各科的部分单验方,或后附医案外,还论述了医理、本草、灸法、养生、炼丹等内容。八卷本以病因病机和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依据,将全书药方分为养生方、治风方、治疫方、治气血方、妇科方和儿科方等六大类。其中治气血方数量最多,又按所对应疾病的病因差异而析为3卷。书中最早收载了至宝丹、沉麝丸、麦饭石等,并对部分搜集的药方进行了改良和发挥,还对汤、散、丸等药物剂型的功效特点作了阐述。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传说范仲淹小的时候,有一次到算命先生那里去抽签占卜,问自己将来能否当宰相,结果抽出的签是“不能”。于是范仲淹再一次抽签,并祈祷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果当不了宰相,那就当一个好医生)。”结果抽出的签依旧是“不能”。范仲淹黯然叹息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却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 算命先生奇怪地问:“刚才你还想要当宰相,怎么一下子就落到了要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人生在世,唯有宰相和医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当不了宰相,那么身在民间而能造福苍生的最好选择,就是当一名医生。”算命先生感叹道:“你有这份心,能成真正的宰相!”
朱肱、庞安时、韩祗和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 《活人书》 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全书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韩祗和,北宋医家。精研伤寒之学,推崇张仲景学说之精要,能变通于其间,于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治法颇有发明。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1086年),辨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原书已佚,今有《永乐大典》辑录本。后世医家多数推崇。
钱乙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一味黄土救太子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王执中、何若愚
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赐从政郎,曾做过将作丞、将作监等小京官,后外调,历任湖南澧州、湖北峡州州学教授。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任湖南澧州州学教授时,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书中记载了不少临床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并附有方药,是我国针灸学的重要文献。 何若愚,长于针灸,尝著《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赋》,未见行世。另有《子午流注针经》三卷,现有刊本行世。明《永乐大典》中尝辑有《流注指微赋》之内容。
八段锦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 今人周稔丰著的《气功导引养生》所收录的立八段锦,其动作名称为: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杨介
杨介,字吉老,生卒年不详,泗州(江苏盱眙)人。出身于世医家庭,曾为太医生。杨氏治病每多奇效。相传宋徽宗苦脾疾,即以理中汤冰煎获愈,当时运气学说盛行,杨氏却反对根据运气巡方用药。 崇宁年间(1002~1063)泗州处决犯人,郡守李夷行遣医生及画工解剖胸腹,察验脏腑,并一一绘制成图。杨介取此图参校古书,又取烟萝子所画,整理订正益以十二经图,撰成《存真环中图》(又名《存真图》)一卷,可借已佚。
董汲、许叔微、陈自明
董汲,字及之,生卒年不详;北宋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是著名儿科专家钱乙的同乡晚辈,幼年学儒,进士落第后急于养亲,加上自幼体弱多病,放弃功名而从事医学。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脚气治法总要》2卷。此外还撰有《旅舍备要方》一卷。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县)白沙人,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该书是许氏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著书存世较少。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另着有《外科精要》等。
伍起予、宋慈
南宋时代医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知医。家藏治背疽验方,颇有效验。辑有《外科新书》一书,乃以外科命名之始。其书已佚,惟宋陈自明之《外科精要》中有其引文。
宋慈
宋慈,宋代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曾任广东、湖南等地提点刑狱官,办案著重实地检验。公元一二四七年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