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中国中医药报|从非典战场到新冠战场,“粤家军”如何力挽狂澜?编者按:在武汉抗疫战场,百团作战,其中“粤”军部队的中西医打法,是中国抗疫方案的真实写照。这支部队中有一位核心人物,人称“德叔”。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张忠德(左二)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会诊重症患者后,向值班医生讲解剧烈咳喘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王军飞摄
2003年,他在非典的战场为救治患者出生入死,感染SARS后写下遗书,死里逃生后继续奋战一线。2020年,他率队出征武汉新冠肺炎战场,70余天斗转星移,他不负使命交出了中医药抗疫的亮眼成绩单。
3月,他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5月31日,他又荣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荣誉的背后,是他在武汉的辛勤付出,他用岐黄之道、施仲景之术、传天使之爱,活人无数。“远志沉香驱疠疫,当归生地不虚空。”他说:“武汉这场仗,我们打得很艰辛,但是我们打得很漂亮!”
他是专家:全程参与国家中医诊疗方案制定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断升级,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相较于此前的两版,此版方案中,中医开始有了具体的诊疗方案与处方。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那一夜,人称“德叔”的他忙到了凌晨3点。
此后,中医药方案纳入第三版到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每版都有“德叔”的心血。
1月23日年二十九,“德叔”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他准备随时动身去武汉的通知。1月24日是除夕,正与家人吃团圆饭的“德叔”接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电话,想请他出征武汉,电话这头,“德叔”没有犹豫回复"好…没问题",后来由于飞机不经停武汉的原因经多方协调,改订了24号年三十下午的动车票,带着一桶方便面,就这样他只身坐上了下午3点多的动车,逆行武汉!
为了尽早摸清疾病的发病规律,制定准确的诊疗方案,从1月25日起,他的行程就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清晨6时30分起床,先后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汉口医院等医院查房,下午和晚上,不停歇地开展专家会诊,手机信息响个不停……每日工作时长达十几个小时。
直到现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安长青仍然对第一次见到“德叔”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他没时间放下行李,就背着包,拉着箱子赶到医院,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患者在哪里’。”
彼时当地医院防护物资严重短缺,“德叔”没有退缩,他用胶带缠绕塑料袋的方式做成简易鞋套、手套和防护帽,率先走进重症病房。
作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德叔”多年来从没有离开过临床一线,他不仅对内外妇儿各种疑难杂症均有深入的研究,作为2003年抗击非典的英雄,他的身影还会出现在国内各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战场,用中医良方护佑群众健康。
这次,面对人类从未见过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德叔”表明态度:“中医药肯定能发挥作用。”
凭借着临床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深入一线看过重症患者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就对新冠肺炎的病因、发病过程、病情变化等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这让他原本悬着的心放下了,“扶正祛邪,越快越好。”“德叔”有了明确的诊疗思路。
在随后出台的几版国家诊疗方案中,“德叔”与专家组成员对疫情的认识、诊治的大原则等方面都加入到了中医药治疗的建议中。
“诊疗方案决定大方向,在执行过程中,细节决定病人能不能快速康复,能不能阻断病情恶化。”为了保证细节不出错,“德叔”进出隔离病房的频率非常高,风险也随之增大,但他为了时刻关注患者用药的情况,在工作上从不“打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与专家组成员反复优化方案细节。
他像引路的先行者,点亮了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诊疗的道路。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他每日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有时为了应对第二天工作,他只能强迫自己吃一些安眠药,以保证足够的休息,有时从病房回来太晚,也只能吃冰冷的盒饭将就一下。即便如此,不论何时看见“德叔”,他都阳光地竖起大拇指,告诉你,“我们胜利在望!”
3月11日,“德叔”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实现了‘床等人’,已经空出了4000余张病床……”那一刻,我的心为之一震,武汉,迎来了希望。
他是队长:带着他们来,就要把他们安全送回
在当年非典的战场,“德叔”是一员救治患者的猛将,17年后,驰援武汉,除了救治患者之外,“德叔”还肩负着另一重任: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
身经百战的“德叔”,在武汉前线,即使应对再复杂困难的问题,也可以做到“事忙心不忙,人乱心不乱”。但他得知队员们要来的前一天晚上,却一夜未眠,对队员们,他舐犊情深。
“我是队长,我带着他们来,就要让他们平平安安回去。”这是德叔对自己下的“铁令”。2003年,“德叔”在非典战场上感染非典,痛失队友,他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于是,这位处事雷厉风行的队长,在面对队员们时却爱“唠叨”,不断地叮嘱,小心再小心,认真再认真。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德叔”将院感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他抽出时间,亲自考核每位队员穿防护服的步骤,还对驰援医院内无传染病诊治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基础培训,对病区的建筑布局、手卫生设施、办公区域等进行一遍遍地改造、完善和优化。“在这件事情上,怎样严格都不过分。”他说。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邹旭后来带领广东队奋战在雷神山医院,对“德叔”“零感染”的命令,邹旭下了狠功夫,“人们总说,雷神山里出神人,我不是神人,但为做好院感工作,我快要成神经质了。”圆满完成任务的邹旭笑着说。
刚到武汉,面对医疗、生活物资短缺,“德叔”全都自己克服,前两个星期,他一个人吃了两箱泡面,身体暴瘦,但他却毫不犹豫为队员向后方要了一份物资——“生日贺卡”。
原来,他早已在日历上圈定了每位队员的生日,要在每位队员生日当天,送有队员名字的藏头诗,为他们庆生。在队员王军飞的贺卡上,他写到:“王师驰汉口,军马震天吼,飞剑迎风舞,挥毫不曾休”。
为了在雷神山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2月中旬一天晚上,“德叔”打电话报告领导,请求再调集广东省中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驰援雷神山医院的两个病区,“给我一片土地,还你一片绿林。“德叔”诚恳地说。
2月18日晚,广东省中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抵达武汉,人群中,“德叔”身穿红色冲锋衣的身影忙来忙去,帮助队员们搬箱子,与队员们亲切握手,要知道,这天工作了10个小时的“德叔”,没有休息,没有吃晚饭便赶来接队员,送队员们去雷神山医院。
虽然第一支医疗队来武汉,“德叔”承担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但他还是要求请求派出第二支医疗队,“德叔”说:“我从不喜欢与人争什么,但在武汉,我们争取了更多病区,也争取救治更多人。”
“德叔”把压力和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即使工作量骤然翻转了几倍,但他对这一切甘之如饴。
3月20日,3月29日,“德叔”分别在机场送广东队第一批、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回家,在现场,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仔细地给队员们拉好衣服拉链,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向他们致意,他做到了让队员“一个都不少”地凯旋。
困难面前,“德叔”选择第一个上,撤退时,他选择最后离开,在武汉,有人问他,“何时归?”他总是淡淡地说道:“海棠花开燕归时,即是归期。”
他是医生:我得过“非典”都走过来了,你不要怕
除了专家、队长的双重身份外,“德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医生。
在武汉,“德叔”只要查房,一定会问得详细又周全。“我脚痛得厉害。”一次查房,一名80多岁的患者对他说。
“左脚还是右脚,酸痛还是胀痛?”“现在气喘不,吃饭好不好,晚上睡得好不好?”“心跳怎么样,咳嗽吗?出汗多不多,手脚冷不冷?”……“德叔”问了病人一连串问题。
“他脚痛是由于中风后遗症缺乏活动引起的。”了解了患者病情后,“德叔”叮嘱医护人员,一定要保证针对患肢的康复运动。“你们查房,一定要把细节管理好,有些事情不能总是指望护士去做。”“德叔”对身边的医生说。
当年,在“非典”的战场,“德叔”也是这样事无巨细的为患者治病,但却不幸被感染,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重获新生。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病毒,他没有一刻躲避,相反却更加耐心地对待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我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德叔”说。
一次查房,“德叔”发现一名重症患者头低垂着,虽然连着呼吸机,但呼吸却很急促,情绪也很焦虑。“德叔”立刻让医护人员将枕头垫到患者肩部,头能向上仰,吸氧通畅后,患者生理指标果然有改善。面对饱受病魔折磨的患者,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患者,“我得过‘非典’也走过来了,你不要怕,挺过去就能活下来”。
在临床一线,“德叔”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打出组合拳: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的不同时期,采用中药注射剂、汤药、口服中成药等进行治疗。此外,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采用针灸、床上八段锦、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取得了中医药治疗轻症、重症良好的救治效果。
作为一名中医专家,针对部分顽固性低氧、呼吸困难、病情胶着的患者,“德叔”始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除与武汉当地医生进行讨论之外,“德叔”还特地与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进行远程联系,制定救治方案。
通常,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回到住处的“德叔”不会直接休息,而是继续铺开处方笺,远程给自己身在广州还有天南海北的患者开处方,作为一名中医,“德叔”对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热爱,而是“痴迷”,他时时刻刻心系患者。他说,从武汉回去后,最想做两件事,一是好好吃顿团圆饭,二是去看自己的患者。
在武汉,总有人会问,你们都喜欢叫“德叔”,“德叔”的全名叫什么?有人答:他姓张,名忠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