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肝炎的病因与病机
信息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
发布时间:2016/5/26
近几十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肝炎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化,认识统一化,对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诸方面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节主要从病因、病机方面作一简述。 1.病因 (1)疫毒 疫毒是肝炎的根本病因。疫毒又称“瘟疫”、“疠气”、“戾气”、“异气”、“乖戾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流行、传染性强或极强的致病邪气。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重笃,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疫疠之气是中医学对各种传染性疾病因的共同认识,对肝炎的病因认识也是基于这一点。无论是甲型、戊型,还是乙型、丙型、庚型肝炎,从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均符合疫毒的特点,特别是黄疸型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发病急骤,传染性极强;乙型肝炎的垂直感染,往往一家人皆相染易,严重者见“乃至灭门”的悲惨景象。这些均足以说明肝炎属于疫病之气致病,病因为疫毒或疫疠之气。 (2)湿邪 湿邪是肝炎病因,这是疫毒的性质和特点。湿邪有外感与内生的不同,而肝炎中的湿邪为外感而来。汉代张仲景将外感病的主因归之于寒邪,是伤寒病的病因和病性。因此,中医学将肝炎的病因疫毒性质主要归之于湿邪。中医学将肝炎的病因——疫疠之气与湿邪相结合为湿毒,两者合二为一,是认识的升华和理论的形成,是实践经验的概括。疫疠的流行,除受自然界和社会的因素之外,与个人自身的因素有关,故湿毒进入人体,根据平素个人自身因素,“胃家实”则从热化,湿热为患;虚则寒化,寒湿相并。如黄疸型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多见湿热的阳黄证,其他各型肝炎出现黄疸者有湿热的阳黄和寒湿的阴黄。另外,湿邪的性质粘滞,故病程多缠绵难愈,病程长,乙型、丙型肝炎的慢性化是湿邪性质的表现,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肝硬化腹水、水肿,证多阳虚,是湿邪易伤阳气,病程日久的表现。以上这些均说明肝炎的病因为湿毒疫气这一观点。 ◎ 饮食不洁与肝炎的发病密切相关,要预防肝炎就一定更要注意对饮食的清洁。 (3)饮食 民以食为天,人不可一日不食,但饮食必须有节。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皆可致病。饮食不洁,与肝炎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从现代医学传染途径来看,饮食不洁(被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污染)是甲肝与戊肝发病的罪魁祸首。 (4)情志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总称。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属正常精神活动范围,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肝病中,情志变化是其加重的因素之一。首先是因病致郁。由于肝炎特别是乙型、丙型肝炎不易治愈,传染性强,加之患者认识不足,受周围人的不正确态度的影响,一旦患之,忧心忡忡,惊恐万分,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扰乱脏腑功能,影响人体的免疫机能,使肝病加重。其次是因郁而病。长期的压抑,情志的变化,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力、抗病力,也可使肝炎病毒乘虚而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这个道理。 ◎ 肝病患者由于认识不足,受周围人的不正确态度的影响。忧心忡忡,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扰乱脏腑功能,影响人体的免疫机能,使肝病加重。 因此,情志致病在肝病中十分重要,它可使病毒乘虚而入,也使已病加重,甚则威胁到肝病患者的生命。故在肝病治疗中,既要治疗有形的肝炎,也要治疗无形的“心病”。 (5)劳逸 劳逸是指过劳或过逸。劳倦过度使人疲倦懈怠,耗伤气血,损伤筋骨,累及脏腑,惮散心神。无论是形劳还是心劳,对肝炎的治疗均不利,临床常见劳倦后肝病加重,转氨酶升高的例证频多。中医学对房劳也十分重视。这些均可扰乱人体机能,病邪乘袭,也可加重病情。过分安逸也可使气血不畅,筋骨不健,病邪侵袭。在肝病恢复期,病情稳定阶段,肝功转氨酶正常,适当活动,可减少脂肪肝的发生。故劳逸结合,气血流畅,肌肉筋骨强健,病无所生。 (6)虫兽外伤 虫兽所伤在肝炎中无重大意义,但虫兽外伤造成肌肤不固,病邪从此而入,如外科、妇科、五官科医生,如果外伤处接触到乙肝、丙肝患者的血液或代谢产物,也是感染的重要途径。预防虫兽外伤,是预防乙肝、丙肝、庚肝的必要环节。 ◎ 虫兽所伤在肝炎中无重大意义,但虫兽外伤造成肌肤不固,病邪从此而入,也是感染的重要途径。所以也要预防虫兽外伤。 (7)痰饮、瘀血 痰饮和瘀血,既是病因,也是病理产物。在肝炎的病程中痰饮与瘀血较为常见,特别是瘀血。痰饮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停蓄于体内又会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痰生百病”就是这个道理。如重症肝炎所见的肝性脑病,临床辨证属痰蒙清窍、痰热(火)扰心者十分多见。而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散之血未能消散,都可形成瘀血;瘀血反过来又能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瘀血在慢性肝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肝纤维化的发生,肝内微循环障碍等,都与瘀血有关。慢性肝炎所见的肝掌、蜘蛛痣,也是血瘀的见证。从活血化瘀治疗,可使肿大的脾脏缩小,间隙毛细血管化改善,也是血瘀的证明。 2.病机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极为有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邪正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平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疾病的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在肝炎中更加纷乱,概括如下。 (1)肝失疏泄,气机失常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五行属木,性喜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无论是情志方面,还是消化功能,血液的正常运行,三焦水道的疏利都与之密切相关。 ◎ 肝失疏泄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不及则表现情绪抑郁,心志低沉,不欲饮食,怠懈少动。疏泄太过则表现烦躁易怒,右胁胀痛,肠鸣便溏等。 在肝病中,肝失疏泄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不及则表现情绪抑郁,心志低沉,不欲饮食,怠懈少动。疏泄太过则表现烦躁易怒,右胁胀痛,肠鸣便溏等。总之,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肝炎病位在肝,无论是初起还是慢性阶段,始终存在肝失疏泄这一病机。 (2)病及多脏,首当脾胃 肝炎,病毒随血液遍布全身,有肝外的众多表现,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累及的脏腑更多,如相关性肾炎,胆囊继发性改变,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紊乱,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重症肝炎的脑抑制昏迷、关节炎、皮肤损害等等。肝胆互为表里,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病则同病。肝属木,脾属土,肝病传脾,是木乘土。肾属水,肝病及肾,是子病及母;肝病影响心,为母病及子。但脾胃首当其冲,是肝炎首先影响,或者首先传变的脏腑。 (3)虚实错杂、正虚邪实 急性肝炎以实证属多,少有虚证。虽然说“邪气所凑,其气必虚”,但肝炎作为疫疠之气一种,特点为致病强,故正气充实之人完全可患之,只是发展趋势不同,是有自愈和治之也不愈的原因。慢性肝炎,正虚邪实多见,因为湿邪粘滞,病情迁延难愈,日久损伤人体正气,特别是脾胃首当其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损伤,意味着“本”的损伤。虽然到了慢性肝炎阶段,肝炎的性质仍在(湿毒继续为患,或见湿热,或见气滞、血瘀痰凝等实邪)。故虚实错杂,有脾胃损伤、肝肾损伤等,混杂出现,故治疗也强调,祛邪勿伤正,扶正勿忘邪,权衡轻重缓急,温而不燥,凉而不寒,补而不腻,使邪无所藏,势单力薄,束手待擒。 (4)瘀血常见,贯彻始终 瘀血是肝炎病程中的病理产物。说瘀血常见,是从肝炎病邪的性质即湿邪,与肝脏的生理特性及功能方面而言。湿伤阳气,阻遏气机,故血失温煦推动之力;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运无力,均可使血行不畅,瘀血不行。现代医学同样重视改善肝脏血流,特别是微循环功能,降低肝脏微循环阻力,恢复肝功能。从急性黄疸肝炎看,黄虽产生于肝胆,但行于血中,治黄必治血。慢性肝炎出现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均归之于血瘀,只是兼症不同,或湿瘀互结,或瘀热互结罢了。到了肝炎向肝硬化发展,脾大坚硬,积证见形,更是瘀血之征。故瘀血常见,且贯穿于肝炎病程之始终。 (5)传变多端,易致危证 由于肝炎致病因子的特殊性,病机的复杂多样性,疾病过程中传变也多,亦快,出现多种危险证候,有人称之为“坏症”。现代医学称之“重症肝炎”,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与中医之瘟黄、急黄相吻合,是危证的表现,也是坏症。肝炎累及多脏腑,也是由浅入深、由轻及重的传变过程。 所以,中医对肝炎病机的认识,以脾胃受邪,肝失疏泄,累及多脏,传变迅速,多致危证而概括。分清主次,辨明虚实,察之所传,才能掌握病机,治多无失。 另外,由于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疫毒,所以,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众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是说,国家如能完全顺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对百姓日常生活加以正确的引导,才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 肝炎病毒随血液遍布全身,有肝外的众多表现,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累及的脏腑更多。但脾胃首当其冲,是肝炎首先影响,或者首先传变的脏腑。 因此,人们对于慢性肝炎需要重视,不能只看当时的症状,得了慢性肝炎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及时防止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