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喜则气活
信息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
发布时间:2016/9/20
“喜则气缓”首载于现存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认为人在喜悦的状态下气机活动会逐渐变缓。笔者通过对大量健康人的观察和病例的研究发现,人在高兴、喜悦的时候气机并未变缓,相反,却使气血运行速度略有加快。正是因为这种加快,才使人体的气血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活跃起来,从而对人体各个脏器的功能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因此可以判定“喜”之后不是“气缓”,而是“气活”。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从面部表情上来看,人在兴奋、喜悦的时候面部皮肤会变得红润,甚至会脸儿绯红,但在不过极的情况下却不能变得青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人在喜悦和兴奋的时候气机运行会略有加快,“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行加速,血液的流动也必然加速,使面部的血液增多,故而面部变红。由于喜悦、兴奋是良性的情志变化,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过极的现象,所以不会使面部血液瘀积,也就不会变成青紫。假如按“喜则气缓”的理论来分析,人在喜悦的时候气行缓慢,气行缓慢血行亦会缓慢,便会发生面部血液停滞的现象,出现青紫。 这显然与人在高兴时脸儿绯红大相径庭。 第二,人在喜悦、兴奋的时候,面部乃至全身会感到发热,这是每个人都感觉过的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发热、热乎乎的感觉呢?这也和喜悦、兴奋时气血运行加快有关系。在气血运行加快时就会产生更多的热量,才会有发热、热乎乎的感觉。就像人在不断运动时可以抗拒寒冷,水在流动时不易结冰一样,都是运动产热的原理。从中医的角度讲就是运动助长阳气,阳盛则发热。这也证明了喜悦、兴奋时气行加速、血流加快的事实。如果真的“喜则气缓”,那么喜悦的时候气血运行就会缓慢,阳气就会受到抑制,面部和全身还会发热吗? 第三,人在喜悦、兴奋的时候不但身体轻松,精力充沛,还会有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是人在喜悦、兴奋之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心理。原因是由于人一高兴,气血运行就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的气血营养就丰富,所以人才会更有力量,才会跃跃欲试。很难想象这种心理和感觉怎么能在气机越来越缓、血流越来越慢的前提下产生。 第四,喜在七情之中是唯一一个具有良性作用的情志变化。所以长期处于喜悦的状态而不过极,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而气缓是指气机逐渐变得缓和、缓慢,缓慢的气机必然会导致血流不畅,这种血流状态又怎么能有益于身体健康呢? 第五,在七情的阴阳属性中,喜是愉悦、欢快,是属于阳性的,而气缓是气体逐渐趋于缓慢,是属于阴性的。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阳性的情志变化怎么会产生阴性的结果呢?这是自相矛盾,从机理上讲“喜”和“气缓”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综合以上五点不难看出,“喜则气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人在喜悦、兴奋、激动的时候不是“气缓”了,而是“气活”了,是气血逐渐活跃起来,这样才能脸儿绯红、身体发热、精力充沛、豪情万丈。 “喜则气活”无论是在机体内的功能发挥上还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治疗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机体的功能发挥方面: 只有机体内的气机处于活跃状态,机体内的血液才能活跃;血液活跃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身体的各种功能才能得到正常发挥。所以平时保持一个喜悦的情志、良好的心情非常重要。 “喜则气活”绝大多数会发生在心情比较平稳的时候,但也可以发生在其他情志变化之后。如果发生在忧愁或是悲恐之后时,忧愁和悲恐所形成的气结、气郁就会很快为气活所散开,形成气血活跃,免得得病;如果发生在怒、急之后,就会使疾行的气血很快慢下来,慢到活跃的程度,这样就会使人恢复健康。所以喜无论发生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使气血运行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人们获得健康。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治疗方面: 在这个方面,“喜则气活”更是重要。人体一旦得病,就说明不但人体内的阴阳出现了不平衡,而且体内的气机也同时出现了逆乱,要么气疾血液妄行,要么气滞血液瘀阻。这两种气机状态都会影响整个人体的营养供给。这时除用药对症治疗以外,就必须调节情志,使病人的不良情志逐渐向“喜”的方向转化。因为在七情之中唯有“喜”是良性情志,也只有“喜”才能使人体内的气血活跃起来,才能有利于人体疾病的治疗。在“下篇”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大多采用了“喜则气活”的方法,例如:中药疗法、观赏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暗示疗法、艺术疗法、信仰疗法、宠物疗法、棋牌疗法、收藏疗法等等,都是使心情变得愉快,血液自然而然地就活跃起来,促进了机体的血液供应,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阴阳平衡的调节,即所谓“三分治,七分养”。 从上面的举例论述可以看出,“喜则气活”不但符合科学规律,而且在人体的功能发挥上以及疾病的治疗上也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客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