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养生之策在于秋
信息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
发布时间:2018/6/20
清风荡涤你的肺腑,天籁拨动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丝竹和鸣,你便知道,这是秋季来临啦。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然而,凉风瑟瑟,秋雨飘摇,黄叶零落,这也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自然景观。因此,在秋天这个季节里,不论男女老少,如何摄身防病,过好整金秋,值得我们去探讨。
秋之策一 —— 养生要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
秋季,我国农历七月、八月、九月,从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囊括了24节气中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
秋季气候多变,其本质在一个“凉”字,俗称“秋凉”。正是这种气温渐低的“凉”,常常容易诱发各种疾病,例如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绞痛、栓塞、中风等病症。秋天凉冷的气候常使人精神和情绪上出现波动,常表现为乏力、不愉快、失眠、头晕和易激动等。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为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1、初秋
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医将夏末秋初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要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
2、中秋
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煤”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有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3、晚秋
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的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伤津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则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要特别注意调节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
秋之策二 —— 中医秋季养生的关键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秋季的三个月阳气渐渐消退,阴气逐渐生长,此时正属于阳消阴长的时期。秋风渐来,天气渐凉,自然界万物都已自然成熟,进入收获的季节,由“长”转向“收”的收敛过程。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类此时也同大自然的变化一样,阳气渐收,机体代谢也变得缓慢,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人体经春夏长足发萌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此时对阴精一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如果阴精能够充足,则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故有养生家提出“秋冬养阴”的养生观念。中医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秋天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