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政策法规改革对中国医药及创新药的影响
信息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
发布时间:2023/7/27
与药品研发(R&D)领域的科学创新相似,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通过监管创新对药品法规进行了重大变革,以加快药品审评审批。而中国创新药物的蓬勃发展,尤其受益于支持创新的政策。统计研究发现,从2005年到2021年,随着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出现,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治疗产品,进口和国产新型抗癌药物的数量都显著增加。 与2006-2010年相比,2016-2020年进口药品的药品滞后期也大幅缩短了70%以上。最近,来自于NPMA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发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抗癌药法规演变与监管创新,以及其对中国抗癌药物和创新药物开发的影响。 NMPA由来自成立以来,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断发展。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成立,以解决跨省药品审批标准不一致问题,这标志着法律制度的开始(图1)。1999 年,SDA 首次发布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的《中国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指南》确立了临床研究的质量和完整性标准。2003年,食品行政管理职能并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该局转变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成立于2013年,升格为国务院部级机构。 2018 年,作为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一部分,CFDA 成为新成立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属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隶属于国家药监局及其前身,负责药品(包括化学、生物制品和中药)的临床试验申请、上市许可申请以及后续修订和续展的科学评估。为了使其结构更符合现代化医药,CDE实施了多轮机构重组,以简化审查程序。到 2016年底,CDE的员工数量翻了两番,并且进一步扩大,这也为更高效的审查流程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采取一系列监管创新来加速药物开发和药物审评,监管机构正在成为一个以科学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基础的监管机构,旨在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鉴于与各种恶性肿瘤相关的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求不断上升,抗癌药物一直是药物研发 (R&D) 的重点,它代表了大多数加快项目指定的药物,并在中国新批准的药物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里,来自于NMPA和清华大学的研究者统计分析了2005年至2021年中国抗癌药物批准的趋势和特征,以说明监管创新对药物研发的影响。
图1:Iteration of China’s key pharmaceutical laws and policies since 1998
关键法律和政策的迭代中国的药品监管框架由多个层次组成。规范药品(包括生物制品)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DAL),并辅以一套通用实施细则,简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DAL之下,药物注册条例 (DRR) 是管理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的核心文件。另外, CDE 同样参与起草与药物开发和注册相关的指导文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历史事件,立法和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迭代和调整。监管法规最初基于第一版《药品管理法》(DAL,1984 年颁布,2001 年修订)和 DRR(2002年颁布,2005年生效)。2007年,在发生多起药物事故后,如鞘内注射被长春新碱污染的甲氨蝶呤引起的严重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当局对 DRR 进行了实质性修改,以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管。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直到2015年都没有对DAL和DRR进行进一步的全面修订。 2015年,随着公众健康需求与审批步伐缓慢的矛盾不断加剧,监管改革的号角开始吹响。在标志性文件《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和《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创新的意见》,及《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办法》(国发〔2017〕42 号)的指导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举措出台,用于提高药品审评效率、激发临床价值创新、提升药品质量等。为了与监管创新的实施相结合,CFDA 于2017年作为监管成员加入国际协调委员会 (ICH),并承诺在中国实施国际标准。在鼓励创新药的同时,监管机构也鼓励仿制药,同时通过提高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要求规定的技术标准来强调药品质量。 为适应药品研发的快速发展,国家药监局逐步采用以临床价值为基础的药品监管体系。升级后的系统现在正在引领行业重视创新并关注患者的需求。DAL和 DRR的最新修订版(分别于 2019 年 12月1日和 2020年7月1日生效)纳入并优化了经过时间考验和有效的监管流程,包括快速指定程序、与监管机构的沟通机制以及 60个工作日的默许(IND)通过程。越来越多的科学和技术指南已经发布,以辅助新修订的DAL和DRR,而且在2021年,CDE更是创纪录的发布了87条指南。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颁布的一项指南强调了抗癌药物研发中“临床价值”的驱动力,这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经济价值、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的全面、科学的药物评价框架试点指南。
中国获批的抗癌药物2005年1月至 2021年5月,中国当局批准了660种抗癌药物,其中包括 94 种新药(表 1)。2005-2007年期间,绝大多数(241/258)为仿制药,13种新药上市。2008年,受多起药品事故和腐败案件的触发,主管部门决定加强药品管理和监管,对仿制药实行集体审评。2008 年的集体审查和 2016年的GQCE要求是显著提高仿制药标准和排除多余仿制药的两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结果,多个临床申请被申办者自愿撤回。此外,注册积压影响了新药和仿制药的批准。在2017年之前,每年批准的抗癌药物数量显著下降。
特别是在2014-2017年期间,仅批准了13种新药和31种仿制药(表1)。随着监管改革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中国自2018 年以来出现了药物开发的爆炸式增长(图2A和 B,表1)。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至 2021 年5月,获批的新药数量达到54个(33.5%)(表 1)。同期获批仿制药99个,生物类似药6个,改良新药2个。同样,在研的候选药物的数量在近几年也显著增加。
图2:Trend of NDA review length and total development length of new anticancer drugs approved in China, 2005 to 2021
表1:Summary of anticancer drugs approved by the year of first approval in China.
推动国产药物研发自2007年以来,中国制定了多个加速项目,用以不断促进国内创新。第一个行动是在行业和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沟通渠道。特别审查 (SR) 计划最初是在2007年修订的DRR中引入的,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并显示出实质性临床益处的新药(图1,表2)。具有SR称号的药物将在 CDE 的开发和注册方面得到更严格的指导。研究发现,39种(41.5%)获批的新抗癌药物被授予SR称号(图 3)。 SR指定侧重于沟通,但对NDA审查长度和总开发长度几乎没有影响(图4)。自 2016年发起人与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正式沟通渠道后,该计划的好处变得不那么明显。因此,SR指定在2020年终止。2015年12月,作为全面监管改革的先驱措施之一,优先审评(PR)项目,可以有效的缩短药品审评时间。PR计划的目标最初是为了减少注册积压,随后在 2017年12月转向提高临床价值,可以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并显示出大量临床益处的药物有资格获得这一称号。2017年后批准的18个(100%)国产抗癌新药获得PR(图3),中位审评时间为14.6个月(图4)。
图3:Uptake of expedited programs (EP)
图4:NDA review length and total development length of approved new anticancer drugs in China by expedited programs, 2007 to May 2021
监管机构引入了两个额外的计划来增加监管灵活性,包括有条件批准 (CA) 和突破性治疗 (BT)(表 2)。2017 年12月,基于可合理预测临床益处或不太全面的临床数据的替代终点建立了用于批准药物的CA途径。CA适用于在危及生命或罕见疾病的情况下,临床价值高于现有疗法的药物。例如,与第一代抑制剂依鲁替尼相比,可能具有疗效和安全性优势的两种国产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BTK) 抑制剂 zanubrutinib 和 orelabrutinib 获得 NMPA 有条件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或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与美国的加速批准计划类似,在中国接受CA的药物需要在上市后继续确认其实际临床益处。统计结构表明,CA 指定与减少的总开发时间长度显著相关(图 4D)。12种国内PR指定药物在CA途径下获得批准,IND 提交后的中位数为 4.8 (3.9-5.7) 年,而国内PR指定药物未接受CA的时间为 12.6 (8.9-15.5) 年(差异,7.8 年; P = 0.0002)。BT是在2020 年修订的DRR中首次引入的称号,该称号给予初步临床数据显示比现有疗法有很大的临床益处的药物。BT 指定药物的开发可以通过与当局的密切沟通来加快开发进程,这些药物可能有资格获得CA和PR途径。截至 2022年5月,46种抗癌新药获得中国BT认定。其中5款已获 NMPA 批准用于 相关适应症。
表2:Expedited programs development in china
减少药物滞后 促进进口新药的可及性是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另一种方式。在 2000年之前,当确定持久的医疗需求时,无需在中国进行额外的临床试验即可批准药物。随着研发和监管经验的积累,当局开始要求在上市批准之前提供中国数据。2017年之前,对于新药而言,在海外开展2期试验是中国机构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前提,在中国上市前必须持有其他国家颁发的上市许可证。跨国制药公司因此通过桥接研究将全球批准的药物引入中国,该政策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主导了中国的注册策略。 此外,低效的药物审评过程是进口药物进入的另一个障碍。调查结果表明,2008-2013年进口新药的NDA审评时间最长,为17.7(15.9-22.6)个月。正如 2013 年CDE年度报告所报告的那样,NDA审查的积压情况越来越多(长达14 个月的等待期),而进行桥接研究的化学药物IND审查的等待期甚至更长(长达 19 个月)。因此,中国的药物研发和批准显著落后于西方,2001-2005年在美国开始临床试验的抗癌药物在中国滞后5.8(3.4-7.8)年进入临床阶段;) 2006 -2010年,在美国批准的抗癌药物进入中国滞后6.6(2.8-9.5)年。这种药物滞后(定义为一种新药在美国获批和随后在中国获批之间的时间)限制了药物的可及性并阻碍了药物的创新。
图5:Clinical development and first approval of imported new anticancer drugs inthe US and China
自2015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采取了多项开创性措施来改善中国的监管和研发环境(图 1)。并且自2017年10月起,监管结构允许在中国参与者中对在中国境外开发的新药物进行同步的首次人体研究(图 1)。此外,2017年加入ICH为中国注册技术要求与全球标准的统一铺平了道路。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国早期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促进患者可及性。随后,采用 MRCT 途径的药物比例开始扩大,在 2015年至2021年5月期间达到52%。与桥接临床实验相比,采用MRCT的药物可以缩短中美之间药物滞后的问题(3.8 VS 4.7 年,P = 0.225)。此外,中国一直在简化审批程序, PR指定新药的审评时间大大缩短。对于 31/44 指定为 PR 的进口药物,NDA审查时间中位数为12.0(10.2-15.5)个月,而非指定药物为19.4(11.8-25.9,P = 0.040)个月(图 4A)。这也伴随着相对较短的总开发时长(PR,5.7 [5.0-7.5] 年与非指定PR的8.0 [6.4-11.2] 年;图 4B)。
图6:First approval dates of imported new anticancer drugs in the US and China
图7:Current status in China of new anticancer drugs approved in the US
讨论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已经升级为一个更加高效、科学和以临床价值为基础的体系,以跟上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步伐。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进口和国产抗癌新药在中国获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期的监管变革、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改善药物可及性以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一直是中国监管机构和药物开发商的首要任务。减少进口新药的滞后是关键一步。如图所示,与美国相比,药品滞后明显减少,尽管进口药品仍存在两年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