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路东四巷16号四楼
电话:020-87301042
传真:020-87303289
Email:gdzyxh@zkgroup.info
灵芝的概述
信息来源:岭南中药网收集
发布时间:2015/2/14
1.来源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Fr)Karst。或紫芝Ganoderma.sinense.Zhao,Xu.et.Zhang的干燥子 实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收载的品种。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等。 2.历史记载 灵芝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品。我国人民对灵芝的认识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八六记载,我国认识利用灵芝最迟始于尧(公元前2100)。但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不称灵芝,皆言芝、芝草、三秀、神芝、仙草、瑞草等。在公元290年前的《尔雅翼》记载有“芝,菌也,瑞草”,在秦始皇时代称“长生不老草”、“还阳草”,在《神农本草经》中称神芝,东汉张衡的《西京赋》称为芝草,《白蛇传》故事里称仙草。古代医家对灵芝推崇备至,不少古籍对灵芝都有论述,如《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此书是一部介绍“服饵芝菌之法”的专著;《通志·艺文略》中有“道家服饵类”;《太上灵宝芝品》一卷绘有灵芝图谱;《随书·经籍志》载有《灵秀木草图》六卷、《芝草图》一卷;宋·陈仁玉《菌谱》亦绘有灵芝图谱;《本草纲目》也引用了《采芝图》等著作。“灵芝”一词首见于三国大文学家曹植的《灵芝篇》,到了明代,“灵芝”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始见于中药学著作《滇南本草》。东晋葛洪对灵芝进行了分类,如《抱朴子·内篇》“仙药篇”载有灵芝,书中云:“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等也有灵芝的记载。宋《本草衍义》称:“灵芝,木耳之类,皆生于枯木。”宋·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也可查到灵芝的资料。 灵芝食用和药用两用。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周朝,列御寇)中云“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煮百沸其味清芳、饮之明目、脑清、心静、肾坚,其宝物也”。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札记·内侧》中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柄”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亦有关于灵芝类真菌的描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成书于东汉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灵芝列为上品,“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初禀篇》中说:“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汉乐府《长歌行·灵芝》:“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寻找上华山,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寿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疆。白发复还黑,延年寿命长。”在汉魏晋朝时期,服食芝草是社会风尚,许多道家把芝草描绘成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草。如《汉武冈传》说芝草为“太上之药,得而食之,后天而老”。瑞令说:食之延年不终,与真人同(寿)。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对灵芝的描述亦多,并指出皆六月和八月采收。陶弘景亦指出:“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唐·李勣、苏敬等《新修本草》中“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宋·陈仁玉的《菌谱》中均可发现这一点。到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把历代古籍中有关灵芝的记载加以引证,将灵芝的生长、气味、功效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时珍曰:“按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盖亦据理而已,未必其气味便随五色也。”并曰:“芝乃腐朽余气所生”、“生于刚处曰菌,生于柔处曰芝,……芝亦菌属可食者……”将灵芝归菜部,充分体现了中国药学“药食同源”的观点,并认为灵芝性味苦、平,无毒,具有益心气、补肝气、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中、增智慧、好颜色、利关节、坚筋骨、健胃、活血等功效。 由于灵芝食用和药用两用,使需求量不断增加,单靠野生采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古人也开始人工种植灵芝。可以说历史上对灵芝的栽培已相当发达。《尔雅注疏》的“三秀(芝别名)无根而生”。公元前139年《淮南子·山训篇》中说:“紫芝生于山,而不能生于盘石之上。”汉·王充《论衡》中指出:“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并有“紫芝之栽如豆”的记载,认为紫芝的栽培方法像种豆子一样普遍。还记载有灵芝孢子粉自然接种的栽培方法。南北朝陶弘景亦指出:“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状如木而。”《隋书经籍志》中载有“种芝法”、“种芝经”、“种芝草传”等篇,宋代以来道家种芝草法,保藏在《道藏》中的“种芝草法”及“花镜”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有“一岁三华瑞草”,“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芝”。清·陈溟子在《花镱》中有“道家种芝法”的记载。以上记载说明灵芝繁殖生长于“朽壤”或“朽木”之上,且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繁殖则从自然接菌发展到人工接菌的栽培法。
|